每年冬至前后,颐和园十七孔桥都会出现 难得一见的绚烂景象——夕阳余晖渲染桥洞内壁,好似桥洞内点满了暖色调的明灯,黄澄澄、金灿灿的 光辉照亮十七个桥洞,光影又与湖面倒影形成一体,远望如同一条玉带串联起十七颗明珠横在昆明湖 上。
这一景象被人称作“金光穿洞”。
十七孔桥,建于清乾隆十五年,即1750年,桥面宽8米,桥高7米,长150米,整座桥给人以一种雄伟恢宏 之感。桥正中的大孔,从桥两端数来都正好是“9”,而“9”被称为极阳数,是过去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 字,所以将桥建成十七孔。古人在建造桥时掌握、利用了天文地理知识。当太阳在冬至前后下午最低点照 射时,阳光会贯穿整个桥洞,日落的方位随着季节不断变化,比如冬天的日落方位在西偏南,在冬至前后 ,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的日落点上,阳光恰好照射在了十七孔桥所有桥洞的侧壁上,呈现“金光穿洞”的自 然奇观,真可谓是古代造园设计者的神来之笔。奇景虽美,却也只在每年冬至前后的十余天内才能见到。 为了亲眼一睹,同时留住这一难得景象,不少游客早早的就在昆明湖边等候落日降临,摄友们更是扛着“长 枪短炮”里三层外三层地把最佳摄影点团团围住。
很多人好奇,喜爱随处题字的乾隆皇帝居然没有赋诗一首来称颂“金光穿洞”这样的神奇景象。事实上乾隆 皇帝不是不要在此留个“墨宝”,而是他压根没见过“金光穿洞”。下旨修造十七孔桥的乾隆皇帝,竟然无 缘一见被现代人扎堆观赏的古韵奇景“金光穿洞”,这有些令人难以想象。